百部经典述党史
第六十二期:《黄河钢琴协奏曲》
发布时间:2021-09-13  |  查看次数:[]

经典诞生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黄河大合唱》为中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六十年代后期,这部声乐作品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作者简介

冼星海(1905-1945),男,汉族,中共党员。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广州府番禺县(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其作品中《黄河大合唱》最广为人知。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经典赏析

纵观整部作品,素材主要来自于《黄河大合唱》,沿用了原作旋律,充分体现出原作特色。前奏部分为《黄河船夫曲》,作曲家在此处进行创作,将黄河船工号子引入其中,使其极具地方特色,让听众仿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船夫在辛勤劳作,体味他们古朴的性格,感受他们勤劳的精神。船工号子有着独特节奏,作品中以此为衬托,使听众能够感受到劳动人民艰苦的生活,同时又仿佛与其内心相契合,感受到他们向往新生活、追求新生活的愿望。《保卫黄河》是其中的高潮,为整部作品的第四乐章,其旋律素材来自于陕北民歌《东方红》,极具民族风格。这一旋律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胜利即将到来,民族仍有希望。这两部分都是民间音乐的灵活运用,彰显出民族特色,表现出民族的精神与期待。在作品中每一个节奏都充满了力量,每个音符都极具活力,它们共同推动着音乐的发展,彰显出民族精神,将其融入到各个乐章当中,贯穿于整个乐曲之内,使其极具感染力,充满着艺术活力。

历史回声

1971年,中国舞剧团一行二百多人前往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三国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巡演。演出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以及《黄河》钢琴协奏曲,共在14个城市演出36场。此为《黄河》第一次跨出国门,同时,标志着中国大型钢琴音乐作品走向世界的开端。1975年,殷承宗与中央乐团应日本邀请赴日巡回演出,日方特别提出演奏《黄河》的要求。此次巡回演出十七场,足迹几乎遍及日本各个城市,并由日本NHK电视台录影在全国播放演出过程。这次巡回演出是《黄河》协奏曲在国外演奏最频繁的一次。1973年3月17日至20日,伦敦爱乐乐团来华访问演出,伦敦爱乐在京沪各演出两场,演出曲目以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为主,中央乐团特地为客人安排了一场内部排演,《黄河》作为压轴曲目演出。



上一条:第六十三期:《红旗颂》 下一条:第六十一期:《翻身的日子》

关闭

版权所有:红足—世足球网 陇ICP备05000590号 通讯地址:甘肃张掖环城北路846号 邮编:734000
网站维护:红足—世足球网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电话:0936-8282013 传真:0936-8282013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