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部经典述党史
第十九期:《盼红军》
发布时间:2021-04-25  |  查看次数:[]

经典诞生

《盼红军》这首乐曲在民间也叫《采花》,是流传于四川的传统小调。歌词用纯朴生动的语言叙述了一年中每个月开什么花,使人们从中得到生活和生产知识,富有趣味性。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们为表达对红军的爱戴和盼望红军早日到来,为他们解脱苦难,推翻黑暗的统治,解放家乡的心情,他们在原曲调上重新填了词,并将原来的歌名《采花》改为《盼红军》。演唱者持小碟、竹筷边敲边歌边舞。叮当之声伴随悦耳的歌声,十分动听。曲调抒情优美,曲折委婉。表现了演唱者的深情与喜悦。一气呵成的节奏型贯穿全曲,使曲调抑扬顿挫,更显清晰。

20世纪50年代一首歌曲《盼红军》风靡四川、甘肃南部。歌曲以质朴的语言、温婉的旋律描写了普通大众对红军真挚的感情。20世纪80年代,经著名歌唱家朱明瑛以及演员刘晓庆重新演绎并借助广播与电视的传播,这首歌曲迅速唱响全国,成为最有名的三首四川歌曲之一(另两首为《康定情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经典赏析

《盼红军》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四川民歌,歌词采用传统的民歌手法,按一年的月序和应时的花卉咏唱,使人们从中得到不少生产和生活的知识。语言朴素、精练,每段仅两句歌词(第三乐句重复第二乐句的歌词)。音乐为D羽调式,一段体结构,由三个乐句组成。几乎每隔一小节都出现切分节奏,使流畅的旋律略带轻盈跳荡的感觉。这三个乐句在节奏基本相似的基础上,对各句的句幅和句尾的节奏作了微妙的变化,使之各具特点。第一乐句为四小节,句末采用一字多音的拖腔,显得灵巧轻盈,这与歌词中借景抒怀、表达喜事将临的欢乐心情相吻合;第二乐句节奏与上句大体相同,但句子在第四小节的强拍上停住,使乐句少了一拍,造成不稳定感;第三乐句的句首则在第二乐句句末空出的弱拍切入,同样的歌词从强拍移向弱拍,节奏作了紧缩,充分表现了迫不及待的期盼心情。在这之后的节奏比较舒展,犹如人们想象着红军到来后的舒心与快慰。

经典链接

当地电视台在采访中就得到当地人这样一个故事:红军长征途经松潘一带,当时正是与张国焘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作斗争的关键时期,毛主席和周恩来带领的红军,在毛尔盖等地和敌人周旋,当时的情形非常严峻险恶,毛主席和周恩来正为红军的前途命运殚精竭虑。一天傍晚,一曲宛转悠扬的琵琶弹唱在荒凉的草地上回荡,毛主席和周恩来紧锁的眉头忽然展开,连声说:“这曲子好听,好听……”。这正是一名红军战士用自制的土琵琶自弹自唱的《盼红军》。

经典见证

党史延伸:  

1927年12月11日凌晨,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起义领导机关在发布的《红旗号外》中宣布组织“工农红军”,并公布了工农红军领导人名单,参加起义的工农兵在起义爆发的当天就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甘肃南部地区会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上一条:第二十期:《十送红军》 下一条:第十八期:《长征—为毛主席诗词谱曲》

关闭

版权所有:红足—世足球网 陇ICP备05000590号 通讯地址:甘肃张掖环城北路846号 邮编:734000
网站维护:红足—世足球网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电话:0936-8282013 传真:0936-8282013

Baidu
sogou